线上证券投资工具 AI助手让基层医生也能精准“拆弹”

发布日期:2024-12-17 00:32    点击次数:98

线上证券投资工具 AI助手让基层医生也能精准“拆弹”

来源:昆明日报

作为昆明市大健康重点签约引入项目之一,11月13日,AI赋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公益项目培训班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班。

在“拆弹”助手—AI软件和设备的辅助下,来自昆医大附一院介入科和省内多家基层医院的15名医生,完成了高难度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实操。

一键完成塑形操作

中国是脑血管疾病高发国家,尤其是能引发出血性脑卒中的颅内动脉瘤患病人群广泛。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脑动脉壁薄弱处的异常凸起,就像自行车内胎磨损后会出现鼓包,一旦“爆胎”就会造成颅内大出血,因此被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有显微镜下开颅夹闭、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方式。相比开颅手术,介入治疗不开颅、创伤小、操作简便、疗效可靠,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

不开颅怎么“拆弹”?昆医大附一院介入科主任白鹏说,血管内介入治疗就是通过血管这个天然通路,把弹簧圈放到颅内动脉瘤里。作为防止血流进入动脉瘤的屏障,弹簧圈能减少血流对瘤体血管壁的冲击,从而降低破裂风险。想要沿着复杂的脑血管,把弹簧圈精确地放进动脉瘤里,就需要一个能在血管里自如穿梭的微导管。

每个患者的脑血管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意味着微导管的形状也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脑血管三维图像,基于经验进行三维空间想象,然后手工把微导管头端弯成一定角度,也就是给微导管塑形。塑好形的微导管,既要利于管头进入动脉瘤腔并稳定停留在动脉瘤内,还要防止管头抵住动脉瘤壁造成破裂。对于复杂的动脉瘤,往往需要反复多次塑形。微导管塑形,因此也成为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卡脖子”环节。

“拆弹”助手—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UKnow),就能帮助破解这个“卡脖子”难题。“UKnow”基于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神经血管影像分析技术、智能微导管模拟算法,根据动脉瘤、载瘤动脉实际形态,为医生提供精准的手术规划和模拟,自动计算出最优的微导管形状,生成塑形针方案,并能一键完成塑形操作。临床试验显示,“医生+AI治疗”的微导管首次到位成功率、5分钟到位成功率均达96%,成功到位时间87秒,显著高于医生独立操作的成功率、到位时间;5年以下独立手术经验医生的5分钟内成功到位率提升88%。

沉浸式手术实操

本次培训,是AI赋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公益项目首次落地云南。培训中,医生系统学习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微导管塑形”“微导管输送”“弹簧圈成篮”3个关键步骤,并在北京天坛普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卢旺盛、白鹏等专家指导下,利用“UKnow”等AI辅助手术软件、设备和手术模拟器,进行沉浸式手术实操并通过考试,快速、规范掌握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技术。

她穿着简洁的白色衬衫与黑色裙子,短发整齐地梳理着,脸上洋溢着青春特有的清纯与甜美。她紧紧依偎在父亲胡赓年的身旁,眼中满是对父亲的崇拜之情,笑容灿烂而幸福。胡赓年则身着深色西装,佩戴眼镜,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眼神中透露出坚定而又慈祥的光芒。

非也非也。小雷细看了一下,原来是听泉哥最近的古装扮相神似《庆余年2》里面徐志胜扮演的那个角色。

在AI设备辅助下,来自刚果的昆医大附一院博士留学生柯尼卡成功独立完成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柯尼卡说,他的国家医疗资源匮乏、医院条件极其有限,完成这次培训后,他成了刚果第一位在手术AI辅助下,具备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能力的博士学位医生。

泸西县人民医院医生陈东林在神经内科7年。“我们学习介入手术,主要是理论加手术跟台观摩,实操机会很少。这次培训,让我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手,对基层医生来说特别有帮助。”陈东林说。

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发起的专项能力培训公益项目,2023年,AI赋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公益项目设立,下设骨科、介入、感染、急救等30多个子项目,开展“线上知识培训+线下仿真模拟实训”。截至目前,神经介入项目已培训医生超100名、服务患者超1000人。

为推动云南在智能医疗和健康管理领域创新发展,9月以来,昆明市人民政府大健康发展管理办公室、市卫生健康委以及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先后与强联智创、海南医和德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在昆明落地医疗AI国际创新产业项目,推动大健康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加强高端医疗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让更多患者更有“医”靠。

首席记者李思凡报道线上证券投资工具

微导管动脉瘤手术昆医大附一院陈东林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资讯